2025年中国城市礼物产业分析:万亿级新赛道如何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2025年中国城市礼物产业分析:万亿级新赛道如何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城市礼物正在中国掀起一场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革命。作为连接城市文化基因与现代消费市场的重要纽带,城市礼物已经从单纯的旅游纪念品升级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根据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礼物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5年4月,全国城市礼物品牌总量已达1037个,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单元,形成全国普及、快速发展的趋势。深圳手信、北京礼物、武汉礼物等头部品牌年销量已突破10亿元量级,预示着这一新兴赛道正迈向万亿级市场规模。本文将深入分析城市礼物产业的发展现状、核心价值、消费趋势与创新模式,揭示这一新兴产业如何通过文化赋能与产业协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一、城市礼物产业崛起:从文化符号到经济新引擎

城市礼物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呈现出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行的良好态势。创行数智实验室监测数据显示,在2024年中国GDP百强城市中,89%的城市曾举办过城市礼物相关活动,其中半数以上城市已正式推出城市礼物品牌体系。这种快速普及的发展态势,标志着城市礼物已从零散的地方特产升级为系统化的产业形态。

从定义来看,城市礼物是以城市文化精神为核心,通过创意设计将地域符号、历史记忆、生活方式等转化为特色商品,并依托品牌化运营以及与当地特色产业的联动,实现消费促进、产业升级带动、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塑造的新型经济形态。其本质是构建"文化赋能—产业升级—城市焕新—文化新生"的闭环生态。北京礼物作为我国首个城市礼物品牌,诞生于后奥运时代,2011年由北京市为规范旅游购物市场秩序而创立。此后,深圳手信、武汉礼物、广州手信、西安礼物等城市专属礼物品牌相继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城市礼物的核心价值体现在经济、文化、城市品牌三个维度。在经济层面,城市礼物通过"文化差异性"和"文化认同感"突破传统旅游商品的价格弹性约束,构建消费升级的乘数模型。以深圳手信为例,2024年销量超10亿元,正在布局100亿蓝图。在文化层面,城市礼物实现了从"文化传承"到"文化新生"的跃升,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同时提炼城市当代气质,构建"城市性格标签"。在城市品牌层面,城市礼物作为城市品牌升级的核心载体,通过高辨识IP引爆社交传播,形成"买礼识城—因城生爱—共建共荣"的城市营销目标。

政策红利、市场动能与城市竞争转型三重机遇叠加,正推动城市礼物迈向万亿级产业。党的二十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国潮"从消费现象升维为文明复兴符号体系,城市礼物作为以城市为载体的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已然成为新时代城市竞争的重要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区域品牌支撑体系,商务部《关于加强商务领域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也强调实施"城市有礼"专项行动。在市场层面,礼品行业保持稳健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数据可观;旅游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次突破56.15亿;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扩容,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突破5.9万亿元。这些都为城市礼物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二、百花齐放:城市礼物的四大发展模式解析

中国城市礼物产业已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根据经济与社会功能定位差异,主要呈现四种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

商品促消费模式以激活旅游二次消费、扩大内需为目标,将"吃住行游购娱"中的"购物"环节做新、做强、做大。武汉礼物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构建了"政府主导+国企开发+专业运营+社会参与"的四维联动体系。武汉礼物通过获取黄鹤楼、东湖等武汉地标IP的独家开发权,整合长江文明、楚文化等区域文化IP资源,构建强大的IP资源矩阵。其爆款产品方言文创"蒜鸟"通过社交平台实现亿级传播,日均销量过万件。成都礼物则创新构建了"多品牌共生、零门槛开放"的生态,与"成都手作"、"天府礼物"等本土文创品牌协同联动,形成主题互补、资源共享的品牌矩阵。

文旅场景创新模式将城市礼物从商品品牌推向文旅融合创新载体发展,使城市礼物和城市礼物店自身成为旅游的内容和目的地。北京礼物经过十四年的发展,已从旅游商品品牌建设转向文旅场景创新的模式探索,以"游购一体融合"为核心实现体验经济转型。其实践包括:主题活动"旅游化",如"探访中轴线上的'北京礼物'集章打卡活动";零售空间"主题景点化",打造非遗、戏曲、双奥等主题店;跨界品牌共生共创"新型概念店",如与肯德基旗下品牌肯悦咖啡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咖啡社交概念店。长春礼物则创新采用"双向赋能、共生发展"策略,与城市标志性名片54路有轨电车形成深度互嵌的共生关系。

特色产业融合模式依托城市礼物整合政府与市场资源,深度联动地方特色产业,重构产业附加值体系与供应链。景德镇礼物采用陶瓷、文化、旅游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挖掘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提炼景德镇气质。2021年发布的"景德镇礼物"三件套——"福如意"茶器、陶阳里御窑景区和《china》文化大戏,体现了从"物"到"物+空间场景+活动体验"的外延拓展。宜宾"宜人宜礼"作为区域公共品牌,通过产品附加值提升、线上销量提升、线下品牌影响力提升以及产融基地建设四个方面释放宜宾特色产业新活力。

城市文明建设模式将"礼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体系,构建城市精神文明与服务质量管理长效机制。衢州"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建设工程已深度融入并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全领域转型发展,通过全空间展示、全产业融入、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构建起品牌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共生体系。常州"常州礼遇"则着力打造"有文化、有内涵、有温度"的服务品牌,构建"食宿游创"四位一体产品矩阵,包括"宿美常州"、"食美常州"、"乐游常州"和"创美常州"。

三、消费新趋势:城市礼物市场的七大增长动能

城市礼物消费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呈现出全民化、多元化、品质化特征,催生出七大增长动能,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消费全民化趋势明显,城市礼物已突破"游客专属"标签,形成"游客+本地居民+出外游子+网购人群"全民需求渗透格局。数据显示,游客潜在购买意愿达83%,是城市礼物客户的核心基本盘;本地居民潜在购买意愿为56%,在外游子为59%、跨域网购者为54%,这三者共同构成城市礼物庞大的潜在增量市场。这种变化要求产业构建三维运营体系——通过文旅场景深度融合激活游客消费,掘本地居民文化认同夯实产业根基,打通游子情感经济与数字渠道撬动外部市场。

全龄市场消费活力得到释放,形成"主力军(Z世代)-中坚层(Y世代)-潜力股(X世代)"的代际消费金字塔。数据显示,城市礼物潜在消费者中19-30岁Z世代群体占38.2%,31-45岁Y世代群体占35.8%,46-60岁X世代群体占17.6%。针对不同代际需采取差异化策略:为Z世代打造"轻量化传播爆点",利用其UGC产出撬动3-5倍传播杠杆;为Y世代设计"深度体验场景";对X世代挖掘"情感记忆符号"。同时可通过跨界产品或家庭场景营销,打破代际消费隔阂,实现文化破圈。

高知人群成为消费驱动力量,推动文化附加值成为消费刚需。城市礼物消费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62.3%,这一群体对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的强偏好,推动产品从"功能商品"向"精神符号"跃迁。产业发展需兼顾高知驱动与大众兼容:针对高知群体构建"文化研究-产品设计-价值传播"完整链条,同时开发轻量化、平价化产品矩阵触达广泛人群。

消费动机呈现"亲情驱动+自我犒赏"新格局。数据显示,城市礼物送礼对象中,父母/长辈以24.7%的占比居首,自我消费达15.4%,而客户、同事等功利性场景占比不足10%。这要求城市礼物跳出"送礼工具"的定位,深挖亲情场景的文化厚度、强化自我消费的情感价值,将其打造为承载人间烟火的情感容器。

产品需求呈现"多点爆发"的裂变态势,文创产品及工艺品以27.8%占比领跑,食品饮品(22.5%)、服饰配饰(12.2%)构成需求主干,健康类(10%)、体验类(6.7%)及数码产品(6.7%)等新兴品类加速崛起。这表明城市礼物正成为链接文创、旅游、制造业、农业、健康、教育、科技等产业的"超级接口",有望发展为包容和带动多元产业融合创新的大产业。

价格带呈现"大众市场托底、中高端市场崛起"特征。50-200元(37%)和201-500元(37.9%)区间合计占比超74%,构成需求主力;500元以上高端需求占比21%,50元以下低价产品仅占4.1%。产业发展需以"价格带"为坐标覆盖不同市场:中端市场可联动制造业、农业,通过批量生产降低成本;高端市场则需联动设计业、旅游业,推出定制化产品或"文化体验套餐"。

文化溢价共识已经形成,85%消费者接受30%以内溢价。数据显示,不接受城市礼物溢价的消费者仅占11.2%,而接受"贵10%以内"(41.5%)和"贵10%-30%"(43.5%)的消费者合计占比超85%。这种"文化认同付费"新范式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可通过"以文养文"、"跨界合作"、"用户共创"等策略实现价值转化。

四、创新典范:全球城市礼物发展的三大高阶路径

对于缺乏传统资源的城市,深圳手信、熊本熊和纽约"I❤NY"三大全球先锋案例揭示了"无中生有"的高阶创新之道,为城市礼物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深圳手信以"传扬深圳精神的新特产"为战略核心,将城市礼物打造为可感知的精神符号。其发展历程体现了从零到百亿的跨越:2009年萌生构想,2012年正式启动,2024年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联动400多家本土企业、700多款产品。深圳手信的成功源于清晰的战略定位、共生共创共赢共荣机制、"画城点睛"的独特性、"星链式"传播生态体系以及"市鉴真章"的精准化市场攻坚体系。特别是其构建的"品牌势能-传播动能-渠道效能"三位一体赋能平台,通过"产品创新+标准认证+多维渠道+活动品宣"四维赋能,形成了城市级品牌赋能矩阵。

日本熊本熊开创了城市IP人格化的全球范式,将吉祥物升维为"真实的人"。熊本熊被授予熊本县营业部长兼幸福部长职位,成为日本第一位吉祥物公务员。其成功源于独特的运营模式:赋予公务员编制使其成为市民同事;以"缺陷人设"打破完美套路;策划"减肥降职"等事件拉近情感距离;采用本地免费授权+外地收费模式,实现本地保护和全球影响力输出的目标。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间,熊本熊创造了1244亿日元的经济效益,2018年周边商品销售额达约1505.6亿日元。熊本熊案例证明,最高级的城市营销是让IP活成真实的人。

纽约"I❤NY"则书写了半世纪情感经济传奇。诞生于1977年纽约财政破产与犯罪危机时期,这一标志通过情感共鸣重建市民认同、吸引游客回归。其成功要素包括:符号设计的情感暗示(圆润字体、垂直排版、重构心形);开放式共创共享的亲和力(设计师放弃版权激发全民创作);特殊时期的情感杠杆(精准捕捉马斯洛底层需求);与市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持续互动。如今,"I❤NY"已演变为具象化的城市精神图腾,标志授权商品年创收超3000万美元。这一案例表明,最高明的城市营销不是推销景观,而是铸造情感向心力。

三大案例虽然路径不同,但共同揭示了城市礼物发展的核心要义:深圳手信展现了城市精神的赋能价值,熊本熊示范了城市IP人设的精耕之道,纽约"I❤NY"则证明了城市情感的巨大撬动力。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礼物从文化符号到经济引擎的升级路径,为全球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式。

以上就是关于2025年中国城市礼物产业的分析。从产业崛起到模式创新,从消费趋势到全球典范,城市礼物正从文旅产业的配角升级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战略引擎。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创新案例不断涌现,这一万亿级新赛道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城市礼物产业需要在文化深度挖掘、产品创新设计、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真正实现"既赚面子(品牌),也赚里子(经济)"的双重价值。当每座城市都拥有承载独特基因的城市礼物,当每份城市礼物都能讲述打动人心的故事,这份"中国礼"必将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推荐